文化漫谈>都市青春>大宋世祖 > 第一百三十章 劝降?
    “大王,此礼法能安定社稷,让百姓免除战火之苦,苏某愿意遵循,也苦劝大王能遵循。”

    赵似端着茶杯的手在空中停了一下。

    “先生是担心本王执意争储,会引起战火,使得百姓饱受蹂躏,甚至会让北辽西夏有了可趁之机?”

    “正是!站在苏某立场上,还有私人情感上,我当然希望大王能继承大统。但是站在天下苍生的立场上,我万般不愿,也必须要站出来劝导大王。”

    说到这里,苏轼长身站起,深施一礼,诚恳地说道:“请以社稷苍生为念!”

    赵似全明白了,也知道了苏轼为何才华横溢,却半生多舛。

    他满腹锦绣,偏偏在政治上极为幼稚;为人洒脱豁达,却容易轻信他人。所以才屡次被人陷害,仕途坎坷。

    “先生,你觉得他们凭什麽跟本王争?”赵似上前去扶住苏轼。

    听了赵似似乎有些不在意的话,苏轼急了。

    “名分大义在他们那边。还有清流,士林名士,以及河北韩家、文家,河东王家等诸多地方世家,都站在那边。苏某也知道,大王有兵权在手,可就是因为如此,一旦有了争端,就是滔天大祸啊!大王!”

    看着苏轼痛心疾首的样子,赵似有些恍惚。

    倒不是苏轼在心目中的高大形象赫然倒塌。

    在赵世看来,如果按照游戏角sE的定位,苏轼在智力或者文学方面,一定是过九十分的顶尖人物。但是政治方面,能不能过六十分及格,实在很难说。

    赵似实在没有想到的是,那边已经到了这样的地步,无所不用其极,居然连他们非常讨厌的苏轼都利用上了。

    病急乱投医啊。

    看着苏轼焦急的样子,赵似觉得他有些可Ai。

    或许只有这样心地纯真的人,才写得出“寄蜉蝣於天地,渺沧海之一粟。哀吾生之须臾,羡长江之无穷。挟飞仙以遨游,抱明月而长终”这样不在凡间俗世的句子来。

    “先生,你知道吗?”

    “什麽?”

    “副相吕惠卿暗中联合枢密院副使安焘和温益,要上书官家,为亲母上太后尊号。御史中丞范仲公,吏部尚书许将,户部尚书蔡京,刑部侍郎刘逵,中书舍人张商英,权知开封府事张叔夜等数十位重臣,都在奏章上签名。章相没有反对,故而副相h覆,最後一位签名。”

    赵似这和风细雨一般的话,在苏轼的耳朵里却像是炸雷一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