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化漫谈>玄幻奇幻>大明金主 > 二零四章 顺水推舟
    这也算是尝试吧。

    徐元佐对此毫不担心。如果说是水泥、钢材,那还有标号和质量的问题。如今用的都是天然木材。谁能作假以次充好?真要有人能用松木冒充楠木,那真是大才了。

    而且大料都是徐家自己备的,木匠得到工地干活,谁都没法换。

    徐元佐跑了一整天工地。调整了一些小细节,强调外包的重要性,又叫梅成功带市场部的同事去登记附近木匠,准备契书。

    整整一天下来,他发现如今最缺的还是劳动力。

    不管是高级别的智力劳动者,还是需求量更大的体力劳动者。数量都是问题。

    匠人本身数量较少,而农民不愿或是不能离开土地。哪怕给人当佃农,也是有恒产的。一旦脱离土地成为匠人,就失去了立身之本。这种传统心理就跟后世小夫妻做牛做马也要买房一样,等闲改不了。

    江南这边风气已经开放了许多,农闲时出来的做工的农户也渐渐增多。

    不过数量依旧不足。

    只有等生产力上去了才行啊。

    徐元佐并不打算现在投资研发蒸汽机,虽然想想挺带感的,到底是跨时代的产物,但是招人的成本远远小于蒸汽机的研发成本,那么首选当然是选择招人咯。

    当资本家推动科技发展的时候,肯定是因为人力成本高出了机器研发配备成本。

    现在的大明还没有发展到那个地步,人力还是相对而言十分便宜的。

    徐璠和徐诚也都跑了几趟工地,看到一片热火朝天的模样,心中都是十分放心,觉得徐元佐果然是个能做事的人。而且运气极好,才读了没几天书,就已经成功进学,还是两试案首。

    “银子不用省,该用就用。”徐璠貌似随意道:“你二叔那边花得更厉害。”

    客观来说,徐家养了三千织妇,每年收入十万两,是徐府总收入一多半。主要是徐阶还在,所以这些银子都是公家,徐璠只需父亲同意就可以支配,自然不会省钱。徐琨心里即便不舒服,也不敢在父亲在世的时候说分家,否则真当《大明律》是假的?

    “你可知道,我与你大父出去的这些日子,他与老三做了什么?”徐璠像是拉家常似地说道。

    徐元佐知道徐盛去了趟南京,但是具体什么事就不知道了。

    见义子摇头,徐璠道:“他与老三派人去南京买官了。”

    “唔?这也能买?”徐元佐愣住了。大明除了两个权阉乱政的时候可以买官,其他时候怎么买?最多捐个监生,还要被人冷眼看呢。

    “花了三万金,买通几个御史、闲官为他们鼓吹,请求荫官。”徐璠说着,眉头已经皱起来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