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化漫谈>玄幻奇幻>大明升职记 > 第401章 施粥
    莱阳县虽然已经开仓放粮,甚至还直接把很多米谷贷借出去,总算让莱阳的情况平稳下来,但是手上至少得有几个闲钱才能买米,哪怕是官府借粮,也得既有铺保历年又在里社解纳赋税才行。

    可是莱阳县的逃户流民就很难享受这样的待遇,更何况莱阳县的开仓放粮只针对莱阳县民,而莱州府的情况已经是接近惨绝人寰,他们在本乡本土找不到出路,只能蜂拥涌入邻近的莱阳县。

    现在莱阳县城有着数以千计的流民,在施粥之前,县城的大街小巷每隔一两天就有一具倒毙的流民尸体,而且伴随着时间的流逝,流民的死亡正在急剧上升。

    看到如同野狗一样的流民,江清月实在忍不住,已经哭了好几回,而旁边的丁子杭劝道:“大小姐别哭了,你不如跟柳少再写封信,让他先送二十石糙米过来。”

    旁边的庄调之补充了一句:“恐怕二十石糙米远远不够,现在离秋收还有好几个月,最少也得三五十石!”

    庄调之这么一说,江清月倒是明白过来:“不写信了,我亲自回一趟龙口,跟柳少好好说一说这边的事情。”

    写信跟回龙口完全是两回事,江清月又问了一句庄调之:“调之,你还有什么想法没有?”

    施粥的主意最初是庄调之想出来的,柳鹏自己是东良巡检,所以招远就不准备在县城施粥,而是改在东良村附近收买人心,而莱阳却是龙口下一步经营的重点,所以江清月就带着庄调之与丁子杭一帮人来莱阳收买人心。

    只是对于莱阳这次施粥,江清月可以说是毫无准备,她原本以为散个十石八石糙米就够了,以至于根本没带粮食过来,而是准备从谷家粮铺借个十石八石糙石就够了。

    只是莱阳这边的情况远远比江清月想象中恶劣得多,大家包括江清月自己都是第一次经手施粥的事情,一时间手忙脚乱,根本没有任何头绪。

    还好庄调之是大店庄氏子弟,大店庄氏是莒县也算是数得头上大户,每逢灾年庄氏都会组织施粥,庄调之年纪虽轻,但也跟着长辈搭过几次施粥棚,因此他出马以后,这次施粥才变得有章法起来。

    按照江清月的看法就是一切都变得井井有条,那些故意闹事的流民直接被驱赶出粥场,来占便宜的本地居民也在第一时间被庄调之带去游街示众,江清月手下甚至更是多了一支二十多名青壮流民的队伍来维持秩序,而维持这支队伍的代价是每天多喝一碗粥而已。

    而且不是庄调之出马,江清月根本不知道施粥之中居然还有这么多花样,一斗糙石应当该加多少水,让粥里虽然都是水,但总算还能算是一碗粥,又怎么样打着柳鹏的名义找莱阳的富户化缘,从他们手里硬生生抠出来一石几斗陈米。

    而且在庄调之的调度之下,这碗粥的质量变化不小,一会稀一会更稀一会稀得只剩下水,让流民们怎么吃不饱,然后再让流民到江清月面前报状,江清月会狠狠地训斥庄调之这些经手人,因此第二天粥就会立即变浓起来,只是这样的情况只能维持一两天,粥就会再次变稀,直到流民再次找到江清月告状为止。

    其它方面也差不多,只有江清月出面干涉了,情况才会好转,江清月不出面,或者流民找了其他人解决问题,情况都不会有任何好转的迹象。

    现在江清月在莱阳流民心目中的地位就象万家生佛差不多,若是庄调之这么操作,江清月还真想不到一天一石陈米,居然让收买了大半个莱阳县的人民,特别是这些流民更是把江清月视作碧霞元君一样的人物。

    江清月对于庄调之的表现非常满意,因此她特意咨询了庄调之的看法,而庄调之也不负江清月的希望,他说道:“遇到柳少的话,他光在东良村施粥可不行,得在招远县城设个粥场,不然的话,流民直接涌过来,直接涌到黄山馆与龙口去,这可绝对不行!”

    江清月同意庄调之的看法,虽然她本是江湖女儿,但是居无定所衣食无着的流民实际就是社会的不稳定因素,如果不是她在莱阳这边摆开粥棚施粥,恐怕这边已经生出不小的乱子。

    不管是龙口还是黄山馆,或是新近统治的马停寨与东良村,都可以说是龙口帮的基本地盘,如果成千上万的流民涌入这些地区,肯定会生出无数的乱子,基本来说除了救济难民之外,什么事情都不用干了。

    哪怕能支开上百个粥摊一一施粥,流民带来的社会治安问题仍然无解,更不要说大量的流民流入还带来一系列的严重问题。

    因此柳鹏与龙口帮上层早就有定论,根据实际情况可以允许少量流民流入龙口,但要以技术性的流民为主,但是连柳鹏都没想到,莱阳县这边的流民情况已经到了如此严重的地步。